分类
原创作品 随笔

我们都是成就犯

我们都是成就犯。

“成就犯”这一称谓是有些小众的,有些专业背景的。最初见于我喜欢的一本游戏杂志。当时微软XBOX的一炮走红,创造了新的亚文化圈。XBOX在电视游戏中首次(也许不是首次)引入了“成就(Achievement)”的概念。举个例子,玩家以普通难度打通(也作“打穿”,从头至尾之意)了某款游戏,会得到“英雄”的普通成就,伴随了一些分数奖励;如果再以高难度打通同一款游戏,还会得到“传奇”的高级成就,以及更多的分数。当然成就不局限于如此,还有与游戏主线无关的收集类成就,证明玩家游戏水平的绩效类成就,以及博玩家一笑的彩蛋类成就等等。而伴随成就而来的分数,成为了微软游戏在线社区上玩家间较量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每打一款游戏就要完成其包含的所有成就,尽快地打尽可能多的游戏,提高自己在社区成就排行榜的名次,不少玩家就这样成为“成就犯”。

我是游戏迷,虽然我没有很多时间能花在游戏上,但我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享受到的乐趣会比许多同龄人要多。说到成就,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游戏(SONY PS3)中我控制主角调查(也就是拍一拍)了村里全部五只牦牛,然后很意外的,获得了“饲养员”的成就,而游戏本来的主线剧情是寻宝揭秘拯救世界之类。这让我会心一笑,同时也体会到了游戏制作团队的幽默感和诚意。有句广告词很好,“为生活中的小惊喜而欢呼”,如果这样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愉悦能占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该多好。

身为技术人员,我时常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第一次看到“成就犯”这个词时,我本以为自己也会成为成就犯。也确确实实的,某些经典大作的游戏我会反复去打,也会去核对尚未达成的成就需要什么条件。但是,我的生活不只有游戏。我更希望享受游戏,在一款游戏对我的边际效应下降时我会尝试自己那长长列表上堆积的其他游戏,或者去做其他事情。很多本来再花些时间再花些精力就可以获得的成就,我慢慢习惯主动放弃进而释然了。看来我不是成就犯?

但我确实是成就犯。

从小事说起。出差会乘飞机,经常出差就会反复乘飞机;乘飞机可以办航空公司的会员卡,而反复乘飞机就可以为会员卡累计里程和积分;里程积累到一定数量,会员卡会升级成银卡或金卡,而金卡会员有VIP候机等等好处。这简直就是成就。“再多乘几次就能升金卡了”、“坐火车也行,不过为了攒里程还是飞机吧”、“虽然那个航空公司的机票便宜点,不过还是订常坐的那个吧”。成就犯们不断加入,航空公司的营销成功了。

回到青青校园,成就无处不在。三好学生、考试排名、优秀学生干部、某某标兵、某某状元、某某竞赛第一名、某某认证,等等。我完全没有对这些成就持否定态度,我只是偶尔会反思我们在追逐这些成就时,获得些什么、失去些什么,进而思考某些成就对于自己是否真的必需。

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每个人来说,工作的意义也许截然不同。对于普通人,个人向公司输入劳动,公司向个人输出工资福利,如此简单;对于事业心强或者说工作狂的人来说,工作不止如此,职业规划、成长空间,发挥余地等等。当一份工作薪资水平不理想、团队效率低下、老板也不认可员工的价值,那这个员工依然留在此处所为何故?一般来想有两种可能:员工能力有限难以另谋高就,亦或者,员工已经俨然成为一位在职成就犯:待够三年有一次性补助、熬够五年能升个职称、混够十年能当个经理、活够多少多少年可以坐享退休工资。以工作年限计数的、屈指可数的那些成就虽然索然无味,却已成为众多职场人安于现状的理由之一。

说起来对于不少人而言,更加实惠的成就,在中国莫过于北京户口,在美国莫过于绿卡。就达成条件而言,前者要托关系砸钱碰运气,后者要砸钱碰运气耗日子。有幸听到成就提示音响起,两眼湿润地、双手毕恭毕敬地接到那一张纸,惆怅着自己终于成为了此地名义上的一等公民,而此时油然而生的是否是成就感就不得而知了。

我常在想,其实不止个体会成为成就犯,集体依然。经济上诸如展示性良好的GDP指标、节能减排指标;社会上诸如各个企业趋之若鹜的赈灾捐款;学术上诸如方便量化的发表论文数量。不愿细谈,也不宜细谈。

成文之日,听闻SONY的PSN被黑客搞宕了,不禁担心起自己PS3账号里那些好不容易达成的成就们。

我是成就犯,我们都是成就犯。

难道你不是?

分类
原创作品

OPPO电子书阅读器评测

一个月前入手OPPO的Enjoy Ebook E601,今天才想起写下些所谓评测的文字。

这款电子书最特色的算是Android操作系统和相对高昂的售价(汗)。

外观白色,5寸电子墨水屏(16阶灰度,无触摸或手写),重量嘛,单手拿着长时间一定会累。左边框上有1~0的触摸式数字键,右边框上有上下翻页和一个越用越觉得难用的轨迹球,下边框有对称的两组翻页键和五向按键,手感都还不错。算上底部的,整机的翻页键多达4组,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包括左撇子用户。

从开机到可以使用大约1分钟的时间。基于Android 1.5的SDK,看得出做了不少的定制。本机内置存储容量有2GB,其中固件系统之类的已经占用了不少,我额外加了4GB的SD卡,而据经销商说安装8GB以上的SD卡系统响应会变慢。

连接电脑USB后的拷贝速度在2.07~2.12MB/秒。书籍列表中按名称排序时是以中文(拼音)英文首字母混排的。

我先后尝试了若干PDF 技术文档:一个31MB的文档经过长时间处理系统提示无法打开;另一个5MB的,花了32秒,却只有首页能显示,其他为白页,可能与文档图文混排的内容有关;最后一个4MB有833页的文档经过10秒的加载成功打开了,而后每次翻页 需要10~11秒,且由于原文档中含有图形的页眉页脚,所以没办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缩放比例(毕竟程序没办法知道页眉页脚有没有意义)。经多次尝试,可以认为这款电子书对PDF的良好支持只能限定在纯文本的范畴,图片多了、格式多了都有可能无法处理。

购入这款电子书的动机,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一直在为自己的电子版漫画收藏寻找一个合适的浏览设备。当前几年电子墨水技术兴起的时候,我就向往这个技术能为漫画发烧友带来福音。现在终于出手了,自然要用电子书尝试一下看漫画的效果。

论结果只能说中规中矩。优点:

  • 有专门的图片浏览模式,菜单里包含一项漫画模式的选项,从右到左、先右左再上下等六种模式足以看出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对这类特定消费人群的理解。
  • 2~4秒钟可以完成图片翻页,这个速度可以接受。
  • 支持ZIP压缩包,可以浏览压缩包内的图片。

缺点:

  • 5寸屏幕果然偏小,虽然缩放失真不大,但费眼睛。
  • 只能显示黑白(彩色图会自动转为灰度),对比度较真正的纸张也差距很大。
  • 图片浏览没有书签功能,只能勉强用收藏功能替代,而遗憾的是ZIP内的图片收藏后无法顺利定位。

总体感觉这不是一个漫画发烧友真正想要的设备。

理想中的设备其阅读体验不仅不该差于纸质漫画,而且应大大超越升华:节省空间、便于保存、可视面积大、机身轻薄、反射自然光、色彩饱满、底色更白、对比度更高、翻页瞬间完成、书签功能易用,等等。更理想的,漫画发烧友可以获得一套以这样设备为基础的完整解决方案:电子出版、无线连接、在线购买、后台下载、虚拟书柜、在线社区要素、更换彩壳、手写涂鸦,等等。AMAZON Kindle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仅是设备,而是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想想不用接电脑就能更新内容还真是很舒服的事情啊。

最后发发牢骚,买了这款电子书阅读器,iPad的采购计划就无限期搁置了,不过对三星的Galaxy Tab还是有些期待的。

分类

央视新闻惊现阿布

2009年4月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央视新闻频道当天的《国际时讯》栏目中,一个ACG Fans熟悉的名字出现了。

guu_sama_avatar

20:07:18 街景画面带来一个浑厚的声音。

20:07:20 主人公出现了。央视为其打上了响当当的字幕,“阿布”。

guu_sama_cctv_1

多么令人激动人心的名字啊:“当地居民 阿布”

guu_sama_cctv_2

20:07:30 很遗憾,阿布大人只出现了10秒钟,但这已足够让我们欢呼、雀跃。

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guojishixun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9194930958335

看不懂的同学就看不懂好了。

编者按:以上新闻视频截图版权归央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