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原创作品 随笔

我们都是成就犯

我们都是成就犯。

“成就犯”这一称谓是有些小众的,有些专业背景的。最初见于我喜欢的一本游戏杂志。当时微软XBOX的一炮走红,创造了新的亚文化圈。XBOX在电视游戏中首次(也许不是首次)引入了“成就(Achievement)”的概念。举个例子,玩家以普通难度打通(也作“打穿”,从头至尾之意)了某款游戏,会得到“英雄”的普通成就,伴随了一些分数奖励;如果再以高难度打通同一款游戏,还会得到“传奇”的高级成就,以及更多的分数。当然成就不局限于如此,还有与游戏主线无关的收集类成就,证明玩家游戏水平的绩效类成就,以及博玩家一笑的彩蛋类成就等等。而伴随成就而来的分数,成为了微软游戏在线社区上玩家间较量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每打一款游戏就要完成其包含的所有成就,尽快地打尽可能多的游戏,提高自己在社区成就排行榜的名次,不少玩家就这样成为“成就犯”。

我是游戏迷,虽然我没有很多时间能花在游戏上,但我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享受到的乐趣会比许多同龄人要多。说到成就,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游戏(SONY PS3)中我控制主角调查(也就是拍一拍)了村里全部五只牦牛,然后很意外的,获得了“饲养员”的成就,而游戏本来的主线剧情是寻宝揭秘拯救世界之类。这让我会心一笑,同时也体会到了游戏制作团队的幽默感和诚意。有句广告词很好,“为生活中的小惊喜而欢呼”,如果这样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愉悦能占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该多好。

身为技术人员,我时常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第一次看到“成就犯”这个词时,我本以为自己也会成为成就犯。也确确实实的,某些经典大作的游戏我会反复去打,也会去核对尚未达成的成就需要什么条件。但是,我的生活不只有游戏。我更希望享受游戏,在一款游戏对我的边际效应下降时我会尝试自己那长长列表上堆积的其他游戏,或者去做其他事情。很多本来再花些时间再花些精力就可以获得的成就,我慢慢习惯主动放弃进而释然了。看来我不是成就犯?

但我确实是成就犯。

从小事说起。出差会乘飞机,经常出差就会反复乘飞机;乘飞机可以办航空公司的会员卡,而反复乘飞机就可以为会员卡累计里程和积分;里程积累到一定数量,会员卡会升级成银卡或金卡,而金卡会员有VIP候机等等好处。这简直就是成就。“再多乘几次就能升金卡了”、“坐火车也行,不过为了攒里程还是飞机吧”、“虽然那个航空公司的机票便宜点,不过还是订常坐的那个吧”。成就犯们不断加入,航空公司的营销成功了。

回到青青校园,成就无处不在。三好学生、考试排名、优秀学生干部、某某标兵、某某状元、某某竞赛第一名、某某认证,等等。我完全没有对这些成就持否定态度,我只是偶尔会反思我们在追逐这些成就时,获得些什么、失去些什么,进而思考某些成就对于自己是否真的必需。

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每个人来说,工作的意义也许截然不同。对于普通人,个人向公司输入劳动,公司向个人输出工资福利,如此简单;对于事业心强或者说工作狂的人来说,工作不止如此,职业规划、成长空间,发挥余地等等。当一份工作薪资水平不理想、团队效率低下、老板也不认可员工的价值,那这个员工依然留在此处所为何故?一般来想有两种可能:员工能力有限难以另谋高就,亦或者,员工已经俨然成为一位在职成就犯:待够三年有一次性补助、熬够五年能升个职称、混够十年能当个经理、活够多少多少年可以坐享退休工资。以工作年限计数的、屈指可数的那些成就虽然索然无味,却已成为众多职场人安于现状的理由之一。

说起来对于不少人而言,更加实惠的成就,在中国莫过于北京户口,在美国莫过于绿卡。就达成条件而言,前者要托关系砸钱碰运气,后者要砸钱碰运气耗日子。有幸听到成就提示音响起,两眼湿润地、双手毕恭毕敬地接到那一张纸,惆怅着自己终于成为了此地名义上的一等公民,而此时油然而生的是否是成就感就不得而知了。

我常在想,其实不止个体会成为成就犯,集体依然。经济上诸如展示性良好的GDP指标、节能减排指标;社会上诸如各个企业趋之若鹜的赈灾捐款;学术上诸如方便量化的发表论文数量。不愿细谈,也不宜细谈。

成文之日,听闻SONY的PSN被黑客搞宕了,不禁担心起自己PS3账号里那些好不容易达成的成就们。

我是成就犯,我们都是成就犯。

难道你不是?

分类
English 原创作品

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泡面管家》测试版发布 – Instant Noodles Master app for Android beta released

“这是一款娱乐性质的软件。”——某同事
“这个……很阳春啊。”——某客户
“很有意思。”——某朋友
“重要的是创意。”——某同学

《泡面管家》是一款面向泡面(方便面、速食面、即食面)爱好者的小工具。
Instant Noodles Master (NoodlesMaster for short) is a small tool for instant noodles funs.

noodles_master_logo

主要功能如下:
Features:

  • 泡面计时
    Timer for instant noodles
  • 泡面产品大全(目前只有中国区域数据,且尚需补充)
    Instant noodles product list (Chinese data only, still insufficient)
  • 泡面条码识别(目前只有中国区域数据,且尚需补充)
    Instant noodles barcode recognition (Chinese data only, still insufficient)
  • 泡面向导
    Wizard of cooking instant noodles

noodlesmaster_screenshot_1 noodlesmaster_screenshot_2

在将来版本中可能加入的功能:
Possible future features:

  • 更多泡面产品数据/在线更新/新品推介
    More instant noodles product data / online sync / new product promotion
  • 泡面评分/评论
    Rating / commenting
  • 泡面统计/健康饮食提醒
    Statistics / healthy diet prompt
  • 个人泡面活动与SNS整合
    Integration with SNS

《泡面管家》可以在谷歌的官方应用软件市场Android Market搜索到,并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
Instant Noodles Master can be found and downloaded for free in Google official Android Market.

http://market.android.com/details?id=me.evis.mobile.noodle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bug或新功能建议请提交到:
Bugs or new feature requests please submit to:http://code.google.com/p/noodlesmaster/issues/list

注:本软件中出现的泡面厂商图标、产品名称及相关信息等版权均为相应厂商所有。
Note: all instant noodles product logos, brands and related info belong to its manufacturer.

分类
原创作品

对广告中活用成语的建议

“天下无‘霜’”,这是笔者最近看过的广告。

笔者没有义务为某品牌做广告,但笔者一直对广告等媒体内容活用成语的现象略有担忧。这里的活用是客气的说法,更贴切的应该是双关语,不客气的就是滥用成语。

活用成语的例子互联网上可以搜到太多太多,多到你想不起来某个成语本来是怎么写的,本来是什么意思。比如这里: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1388c89f759d6c4

成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谓中华历史文化在语言中的沉淀和积累。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学习成语,用对、用好成语是对成语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修养的升华。

问题来了,现在有不少广告创意以活用成语的方式来提高广告的记忆率,各种媒体在播放这些广告(乃至自己制作的节目)时也忽视了这些活用会产生对成语本身的负面影响。想一想,成人还好,小孩子接触这些非官方成语多了,他何以建立对这些成语的正确认识?这篇博文不是长篇大论,笔者只想提出一个貌似可行的建议,供有心人参考。

建议很简单,就是以能看得到的程度标明广告词是活用自哪个成语。灵感来自于“吸烟有害健康”、品牌电脑销售广告页脚的注释和其他免责条款。

原广告截图:

ad_01_with_proverb_pun

保证成语正确传播的建议:

ad_01_with_proverb_pun_and_annotation

顺便建议,某科教节目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严肃性(台标就不打马赛克了):

ad_02_with_proverb_pun

可以标注为:

ad_02_with_proverb_pun_and_annotation

顺便建议,这样的标注是否也能有相关法律法规来强制,就像“吸烟有害健康”那样。

话说回来,“空穴来风”这样的成语笔者是不敢再用了,但笔者至少还有自信,自己使用的成语中不会有错别字。既然文化传承,就不妨严肃一些。